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劉杰)“古橋作為歷史的見證者,承載著我們的鄉愁與記憶,非常感謝檢察機關對銀田古鎮的關注,目前,張公橋及其周邊環境均已整改到位。”近日,承辦檢察官回訪時,韶山市銀田鎮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如是說。
銀田鎮橋,原名寧丁橋,又名張公橋,位于韶山市銀田鎮韶河之上,于明朝初年修建,1973年10月銀田人民公社擴建。2018年7月被韶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橋東下方為銀田寺碼頭,系毛澤東組織平糶阻禁斗爭舊址,2023年10月被列入韶山市紅色資源保護點。
2024年7月初,韶山市人民檢察院與“益心為公”志愿者在開展走訪過程中發現,古橋兩側的花崗巖欄桿及欄板表面附著大量黑斑,橋欄上的題刻模糊不清,古橋上常有附近居民晾曬腌菜等生活物品,存在腐蝕橋體的風險;古橋東邊的銀田寺碼頭入口處堆放有建筑垃圾,銀田古街墻體題刻中部分文字已然脫落,古橋與銀田寺碼頭的歷史風貌和環境遭到破壞。
大量黑斑
部分文字脫落
為了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,延續古橋歷史價值,韶山市人民檢察院,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張公橋及其周邊的修繕保護工作。責任單位高度重視,對古橋進行了基礎維護修繕和周邊環境整治翻新,并加強了對文物和紅色資源保護的日常巡查與宣傳;同時,積極借鑒外地古鎮建設經驗,與相關公司簽約合作,通過創意策劃和精細運營加強古鎮文旅融合,讓文物和紅色資源煥發新活力,在做好古橋保護文章的同時,著力讓古橋“活”起來、“紅”起來,全力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古鎮,促進鄉村全面振興。
經過此番“修舊如舊”的修繕,百年古橋歷史風貌得以再現,與兩岸景致融為一體,呈現出一派古樸自然的景象。
修繕后
古橋修復工程不僅是一項文化遺產保護工程,更是一項民生工程,對于傳承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。下一步,韶山市人民檢察院將以“檢護民生”專項行動為抓手,深化文物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,全力保護文物和紅色資源的歷史風貌,讓其拭去塵埃,重煥生機。
責編:馬志軍
一審:馬志軍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